1949年的天安門城樓上,那聲"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"的宣言,不僅是政治宣言,更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重生。當鐵人王進喜縱身躍入泥漿池的剎那,當錢學森在戈壁灘驗算彈道的深夜,無數站立的身影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的精神豐碑。七十年后,當"躺平"成為部分青年的生存哲學,這不僅是對個體生命的消極放逐,更是對民族精神傳承的嚴峻挑戰。
站立者的精神豐碑鐫刻民族基因。在成昆鐵路的峭壁間,平均每公里就長眠著兩位鐵道兵烈士;在紅旗渠的懸崖上,青年突擊隊員腰系麻繩凌空開鑿的身影至今令人震撼。這些站立者以生命為代價創造的不僅是物質奇跡,更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。他們用行動詮釋:站立是生命對困境的莊嚴宣戰,是精神對命運的超拔。正如青藏公路上的每塊鋪路石都浸透著慕生忠將軍"路修到哪里,碑就立到哪里"的豪情,這種站立姿態早已融入民族血脈,成為文明傳承的精神密碼。
躺平者的精神退守消解文明動能。當某互聯網大廠程序員在社交平臺曬出"月薪三萬卻只想躺平"的日記,當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出現"慢就業"新名詞,這種看似溫和的抵抗實則暗藏危機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3年16-24歲青年失業率峰值達21.3%,但真正選擇徹底躺平者不足3%。這組數據揭示的真相是:多數青年仍在尋找出路,而極端躺平實則是系統失靈投射在個體身上的陰影。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警示的"地下室人",當青年選擇用自我矮化對抗現實困境,不僅會錯失個體發展機遇,更將導致社會進步動能的持續流失。
奔跑者的突圍重構生命價值。在深圳的創客空間,"95后"海歸王林將航天材料技術轉化為民用產品,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;在云南古寨,青年非遺傳承人李月娥通過直播讓千年刺繡走向世界。這些奔跑者的故事證明: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非此即彼的站躺選擇,而在開拓第三條道路。杭州"躺平討論會"發起人陳默說得深刻:"我們反對的不是奮斗本身,而是異化為螺絲釘的偽奮斗。"當社會通過制度創新打破階層板結,當個體在價值重構中找到生命支點,暫時的俯身恰是為更高躍起積蓄力量。
回望歷史長河,從大禹治水的胼手胝足到當代航天人的問天壯舉,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里從未有過躺平的注腳。今天的青年不必復刻父輩跳泥漿池的悲壯,但需謹記:每個躲避風雨的屋檐都曾是他人撐起的天空。正如奔涌的黃河在壺口瀑布的跌落中完成力量的升華,新時代青年也應在與時代的對話中,找到屬于這個世紀的站立姿態——那不是對抗式的僵硬挺立,而是如勁竹般的柔韌生長。唯有將個體生命匯入時代洪流,方能在歷史長卷中寫下不負韶華的青春注腳。
財務部 吳雨